中等个、身板结实、皮肤黝黑、说起话来干脆利索,拥有着天生的“大嗓门”,这是高元这个陕北小伙给人的第一印象。
作为集团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学校(小学)建设项目负责人,他严管理、抢进度,日夜奋战在项目一线,是忠诚履职的“排头兵”,也是攻坚克难的“急先锋”。
入职集团十余年,高元先后在施工员、工长、生产经理等岗位历练,积累起了丰富的施工经验。繁忙的施工现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坚实厚重的身影,穿梭于工地的各个角落。工作中的他总是提前规划,运筹帷幄,始终把施工现场的每一处细节记在心头。
初识挑战,坚定信念
“看着它慢慢成长,是一种幸福,也有一种亲切感”,这是在2021年,这是曾经担任集团榆林市东沙文体馆项目生产经理的高元,写在项目尾声的感言。
集团承建的东沙文体馆是目前陕西省面积最大的饰面清水混凝土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成后能有效弥补榆林东沙片区的文化娱乐、休闲运动、儿童活动、配套商业设施的短缺。
起初,当这位九建“老将”接到项目建设任务时,高元既兴奋又担心:这么大体量的项目,将近要使用近5万㎡清水混凝土,并设计有国内最大跨度清水混凝土桁架梁。如此大的清水混凝土体量与控制难度,在陕西几乎找不到可借鉴的对象,这块“硬”骨头,注定不好啃。
面对清水混凝土施工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高元深知,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从项目启动的第一天起,他就立下了“抓质量、保安全、打硬仗”的坚定信念。
不畏艰难 匠心精神
高元和管理团队面临的第一道考验就是混凝土配比。由于清水混凝土技术需要一次成型才能获得完美的饰面效果,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一步到位,这对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饰面清水混凝土无色差及防止墙体表面产生裂缝是保证清水混凝土表观效果的重中之重。
为此,他多次往返商混拌合站,准确记录数字,寻找最佳成型颜色配比。历经116次配合比试配试验、4次样板段制,比选不同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模板脱模剂、混凝土坍落度试验,他和团队终于摸索出最适用于陕北气候的清水砼配比,并多次通过方案优化合理设置诱导缝,有效控制墙面不规则裂缝出现。
冬天的榆林,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为了连续浇筑超大跨度拱形桁架梁确保成型质量,他想尽办法,在瑟瑟的冷风中拿着对讲机坚守现场全程指挥,带领管理人员紧盯过程变化,尽管双手满是冰碴,但在看到砼顺利浇筑完成,呈现出完美的效果后,他感觉一切都值了。
无惧挑战 刷新九建速度
现如今,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管理经验,高元在集团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学校(小学)建设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他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从进场开始,便带领团队深耕项目,昼夜不分奋战在一线。选班组、找供应商、订合同、组织人材机进场,他都亲自盯进。
25天,完成非人防区及地下车库施工,比预计工期计提前12天;
40天,完成土方开挖与桩基施工;
46天,实现单体主体结构全部封顶;
45天,完成首栋单体室内外装修与机电安装、人防区施工;
180天,高效完成合同范围内全部施工任务,最终赢得了建设单位高度认可。
短短的三个月,在高元的带领下,九建人再一次谱写了“当年开工,当年完工”的榆林速度。
以汗水浇灌收获,用青春谱写华章。高元也先后荣获了九建集团2022年度、2023年度“先进工作者”、2022年度榆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榆林建筑施工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等荣誉称号。
他常说:“人在一起是聚会,心在一起是团队”。作为基层一名优秀的实干家,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利用自身经验和技能对新进现场的管理人员进行“传、帮、带”,与现场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谈心交流,督促他们注重自我提升,将自己多年的现场管理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同志,为集团带领出一支执行力强的年轻团队。
在塞上驼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座座精品建筑逐渐拔地而起,它们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地标,更是无数像高元这样的建筑人辛勤汗水的结晶,而黄土高原上的“高元”们,继续在自己的青春里,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